行業新聞
浙江慶元發現大型稀土礦預計礦產資源量達10萬噸以上
2015年7月13日作者:匿名來源:中國稀土網
【康侖小編評論】從2014年國際上的WTO裁定中國稀土、鎢鉬的限制出口政策違規,到國內稀土行業“5+1”大整合,稀土行業一直處于“陣痛”中發展,但市場、企業依舊要發展,礦產資源仍然要遵循保護性發現與開采的原則。同時,康侖小編也在持續關注整個稀土行業傳統成熟氨皂化工藝的“禁令”政策與新的無氨皂化工藝政策動態,雖然部分地區有所松動,但并未全部放開。因為當時的氨氮廢水處理技術工藝對稀土行業的氨皂化工藝所產生的氨氮廢水無法實現資源化及達標處理,工信部對氨皂化等傳統技術加以限制。其實,氨皂化和碳沉過程中產生的氨氮廢水治理問題在2012年稀土行業環保核查期間就已經被中科院過程所很好的解決了,并作為2013年的稀土行業十大新聞被廣泛報道、并于同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由于稀土冶煉在碳沉等工段也存在氨氮廢水,僅僅限制氨皂化工藝并不能完全解決氨氮廢水問題,同時還會還帶來核心工藝改變造成的產品品質下降、物料失衡等一系列問題,鈉皂、鎂皂、鈣皂等方法脫離了幾十年的研究基礎、開發進程慢,同時存在高鹽廢水等新的環保問題。賽科康侖作為中科院過程所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技術的唯一授權委托推廣單位,小編覺得有責任、有義務為傳統成熟的氨皂化工藝的持續優化提供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技術服務,資源化回收氨皂化過程中的氨資源在萃取工段循環使用,而不應該整個行業因噎廢食、舍近求遠。由于稀土行業的基礎研究源遠流長,小編才疏學淺,歡迎稀土廢水處理聯盟的各位稀土企業盟友共同討論、不斷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記者近日在浙江省采訪時獲悉,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在浙江省西南部的慶元縣探獲一大型稀土礦床,預估資源量超10萬噸,有望成為浙江第一個配分類型較優的大型輕稀土礦區和首個具有工業意義的大型稀土礦床。
據了解,浙江省地質七隊自1995年進駐慶元山區開展尋找稀土礦工作,二十年間幾上幾下,幾進幾出,不斷探索,歷經艱辛。2013年7月,該項目被正式列為浙江省地勘基金項目,經過兩年的努力,終于取得了喜人的找礦成果。
據浙江七隊副總工、該項目負責人樊錫銀介紹,本次在慶元探獲的稀土礦床類型為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稀土礦主要賦存于花崗巖風化殼中,見礦厚度數米以上,品位較高。該礦床類型的勘探,實現了浙江稀土找礦的重大突破,為該省稀土礦成礦理論、成礦模式、找礦方向提供了新的資料,為該省乃至全國尋找同類型礦床提供了有益啟迪。
稀土包括釔、銪等17種金屬元素,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有“工業維生素”的美稱。樊錫銀介紹,此次發現的稀土礦,稀土配分類型以低釔中銪輕稀土為主,部分為低釔高銪輕稀土,少數為中釔高銪輕稀土型,其中的主要元素可廣泛用于國防、軍工、航天、核能、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皮革染色、化肥等尖端技術領域。
作為全國模范地質隊,浙江地質七隊沒有躺在以往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繼續秉承地質“三光榮”精神和該隊“找礦報國、服務社會、富民強隊”的宗旨,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從2013年8月該隊稀土項目組進駐慶元礦區起,項目組成員們常年扎根在海拔800至1400米的山區,迎著朝陽上山,披著月光下山,穿梭在浙西南的深山密林中。在野外調查期間,他們每人每天還要背負數十斤重的樣品,但他們孜孜不倦,無怨無悔。
為了減少勘查工作對環境和植被的破壞,項目組放棄了效益高但對環境影響較大的重型設備鉆探方式,改為綠色環保的手工取樣鉆施工。盡管如此,他們僅用6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全年的野外勘查工作。項目組完成取樣鉆9000米,樣品測試分析9000多件。完成了項目的普查設計編寫工作及礦區近100平方公里1∶10000地質測量,系統收集了區內第一手野外地質資料,初步總結出了區域成礦規律。
日前,來自中國地質科學院、浙江省地勘局、浙江省地質調查院、浙江省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的6位專家,對該項目進行了階段性野外驗收。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登紅博士認為,“在1000米左右的海拔高度、這樣的緯度找到一個大型的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很不容易。”著名地質礦產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在驗收會議上指出,“該礦區稀土氧化物資源量可達大型礦床規模。浙江首個具有工業價值離子吸附型大型稀土礦的發現,是浙江地質礦產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意義非常重大。”